冰雪文化和旅游:创新融合驱动发展新动能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王旭光 近年来,我国冰雪产业“冷资源”加速向“热经济”转变,在推动区域经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感等方面展现出强劲动力。冰雪运动普及度持续提升,冰雪经济蓬勃发展。如何通过产品创新、业务融合、产业现代化,为中国旅游景区注入新动力,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从装备技术的创新到业态的跨界融合,从红色文化的发展到四季运营的探索,冰雪文化旅游的创新路径不断拓展。专业的操作和技术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近日于中国举办的中国冰雪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冰雪文化旅游创新与融合发展论坛冬季展上,意大利天阿尔卑斯集团亚洲区总监塞缪尔·文图拉表示,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政治红利刺激了市场需求。作为北京冬奥会等备受瞩目赛事的造雪设备供应商,天冰集团支持了国内多个大型滑雪场和溜冰场的建设,不仅提升了赛事保障能力,也为冬奥会后冰雪文化旅游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北京2022年冬奥会留下了丰富的发展机遇和遗产,也给冰雪产业带来了巨大机遇。我们要把冬奥会的短期客流量转化为长期增量。”文图拉强调,要正视冰雪产业运营中的挑战,从运营、设备和市场、政策应对等方面不断努力。未来,天冰也将通过节能冰雪技术、绿色能源应用、循环经济等多种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冬奥会场馆建设也成为赛后冰雪、文化、旅游综合发展的重要课题。北京体育大学白宇飞教授参与冬奥场馆赛后管理工作。我们总结了四点法则:举办活动是基础、迎合大众是核心、四季经营是关键、规模效应很重要。白宇飞提议,比赛场地要以冬奥会为核心资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同时结合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为建设体育文化旅游带提供有力理论支撑,支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在追求业务融合的过程中,“红色+冰雪”模式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外文出版集团洪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特约顾问孔维嘉认为,洪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产,冰雪资源是北方的独特资产。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生动地践行了“冰雪亦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代表了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创新路径。 “红色+冰雪”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让游客在享受冰雪的同时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不仅可以丰富冰雪旅游内涵,打破传统旅游模式,提升体验深度,还能盘活冬季旅游市场,为冰雪经济注入强大动力。 “红色引擎”“‘红色+冰雪’要‘破环’,需要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我们沉浸在革命的故事中。技术可以完成‘冷资源’的‘热启动’,把故事变成可感知、可触摸、可体验的‘当下’。”孔维嘉说。作为市场实践的参与者,西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冰雪的内涵文化旅游。 “天山天池是一个堰塞湖,冬天只要有阳光就很热。我们在国内外组织赛事时,运动员评价天山天池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滑雪场。雪季期间,白天温度在-3度到-6度之间,提供了非常好的滑雪体验。”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李新平表示:李总“冰雪+健康”除了举办跨业务类别的国际活动外,还打造融入当地文化的特色活动,如冰雪节、羊羔节、冰雪灯会等。尤其是春节期间推出的一些融合神话、冰雪元素的活动,不仅创造了视觉冲击力,还增强了文化体验。这种差异化策略不仅平衡了季节性旅游发展,还打造了办公雪品牌,提高了区域认知度。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