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留学服务分会在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举办论坛,邀请政府官员、学者、教育工作者、企业家等共同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趋势。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陈大力在论坛上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强调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教育是团结人们的桥梁和纽带,让人们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我们果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陈大力强调,教育开放有两个方面:“进来”和“走出去”,留学和本土国际化一定要挂钩。他表示,可以通过学校管理合作等方式,探索区域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立足自身,博采众长,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更好满足我国人民的教育需求。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原处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原公使衔参赞、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留学服务组会长岑建军表示,未来10年,要通过“多渠道”培养国际化人才,特别是要提高本土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比例。目前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三大主要途径。首先是全程留学。第二是通过合作教育项目。第三是校际交流,包括学分互认。分析显示,目前三种渠道中,出国留学比例最大,合作办学规模远小于出国留学规模,学校间学分互认交流比例更低。但预计未来五到十年,出国留学比例将会降低,通过学分互认、实习生等方式的协同育人规模将会扩大。岑建军认为,“多校混合制”将是学习的未来。他称之为一种将本土教育与第一手全球经验“流畅地”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经验。以四年的大学学习为例,学生将有一部分时间在中国线下或线上学习,也有一部分时间在不同的国家学习。他对中青报、中青报记者表示,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个是基于对过去 100 年来发达国家学生移民模式的观察。他表示,一些发达国家过去派出很多学生出国留学,但随着本国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开始改变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方式。第二点是基于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岑建军认为,中国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等榜单中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对此,他表示,对于想要在中国发展的学生来说,在未来,通过协作教育进行学习可能是一个更现实的选择。同时,面对面的国际学习也可以显着减少家长对经济成本和安全的担忧。关于出国留学,陈大力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人出国留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他表示,出国留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手段,要为广大留学生回国创造合适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岑建军认为,留学目的地日趋多元化。 “我们可以朝着‘一带一路’迈进,”他建议道。他分析说,国家对外投资和双边经贸关系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将需要大量人力资源。未来的就业机会,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很多的就业机会和可观的薪资水平。在就业可能性方面,岑建军认为东南亚国家、阿拉伯国家、拉美国家、非洲国家等都是可能的留学目的地。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记者 张茜
(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