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给城市“面子”“面子”打造韧性城市行动计划公布
2025年10月19日 10:29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记者了解,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2025-2027年)的实施意见》, 向各地方政府提出了强烈要求。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实力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行动计划明确:探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夯实城市治理数字化基础,构筑城市安全新防线,创新城市生活服务新模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城市安全发展,助力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到2027年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关键挑战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一套可模仿、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其中,行动计划组织了9大类32个具体问题,并给出了实施措施,对各部门进行了详细提及。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工程系 吴静:这个行动计划的亮点是可落地、可落地系统化。针对以往重建设、轻治理带来的问题,精心细分为9大类32项具体任务。这种从目标到挑战的系统规划,让我们能够跟踪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韧性城市转型的每一步。规划还注重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协同治理和政策的系统落实,使韧性城市建设形成共建交流的良好氛围。推进城市生命安全工程,建设韧性城市,是指防范自然灾害、事故等,是指城市体系在面临各种外部危机和内部风险时,能够有效抵御危机压力,快速启动应急响应、快速恢复核心功能,不断提高整体风险承受能力的现代化城市。通过不断积累应对经验、完善治理机制和现代化技术手段。此次《行动计划》着眼于深化城市建设从“规划”到“品格”,并将“推进城市生命安全工程建设”列为重点议题之一。提高城市治理效率,筑牢城市安全防线。当前,我国城镇化正进入持续发展阶段。因此,过去积累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很多楼宇现在正处于“中老年”服务阶段。该市的大部分地下管网和其他基础设施都老化、失效,成为城市安全的薄弱环节。清华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院长吴晶:《规划》进一步强调多领域共同进步,以多领域融合为基础f 数字、网络和智能技术。未来有望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潜在壁垒。这些信息预计将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协调等重要合作中利用各个领域的尖端技术来获取。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协同协作,将产生强大合力,提高城市治理效率,推动精准打造韧性城市、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行动计划》提出,要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平台研究和使用,开展城市风险综合评估,协调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行动计划》还明确了促进路网FA发展等工作细节提升物流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持续推广智慧停车。
(编辑: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