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屏障阻挡“红牛”:内蒙古乌兰别沙漠东缘200公里沙锚带和防风林竣工创纪录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绿色屏障阻挡“红牛”:内蒙古乌兰别沙漠东缘200公里沙锚带和防风林竣工创纪录
2025年10月13日08:45 来源:新华社
秋天,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巴南乌兰哈绍嘎查附近的酸枣园枝头挂满了红枣。国家森林草原专家任二欢和其他村民正在忙着采摘酸枣。 “今年采摘的枣树面积约600亩,预计产枣3万多公斤,环境和经济双丰收。”林二团在采摘刚采摘的枣子时告诉记者。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生态经济林地2400余亩乌兰哈少嘎查附近。曾经的砾石海岸线变成了绿树成荫、绿草如茵的果园,乌兰卑沙漠东缘东北部修建了沙地防御线。之后乌兰哈莎、嘎查和弗拉德在旗帜上筑起了沙地防线。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沿着乌兰布统沙漠东缘向南,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流汇沙头乌拉特浩班乌兰哈少嘎查以南90多公里处,就是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牵手”的地方。从前,黄河沿岸有一片沙漠。如今,流动的沙丘被草网紧紧围住,连片密集种植的沙质植被,郁郁葱葱。 2008年以来,磴口县先后实施了“流关沙头综合治理工程”和“山地、河流、森林、田地、湖泊、牧场等综合治理工程”等”,并沿黄河修建了长约6公里、宽11公里的固定防风沙带,使乌兰布沙漠每年向黄河输送的沙量从7000万吨以上减少到约150万吨。登口县防沙治沙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韩英良说:“登口县77%的疆域是乌兰布沙漠。” “三北”工程以来,该州形成了由自然保护区、止沙植草区、防风固沙区、林业农田防护网、荒漠太阳能发电对策五要素组成的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了干区。严重沙化土地减少78%。在乌兰卑沙漠东端修建了固定防风沙带。李 新华社记者云平 一路上,记者发现,乌兰布沙漠东缘的克山,历经多年的摧残,被大枣、梭梭、花枝、柽柳覆盖。沙丘上新栽的树苗迎风挺立,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铺展开绿色的波浪。沙丘。远处,太阳能电池板呈蓝色波状延伸到沙漠中,下面生长着茂密的绿色植物。 “目前,一条南北长200公里、东西宽1.2公里的绿化屏障贯穿全市,封堵了西边的乌兰布和沙漠,保护了黄河和河套平原的生态安全。”巴彦淖尔市林草局防沙治沙处处长赵惠良说。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牛”。乌兰布韦沙漠是我国第八大沙漠,总面积约1500万英亩,其中三分之一位于巴彦淖尔市。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它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受此影响,乌兰布沙漠不断向东扩展,像一头“红牛”横行,“啃食”良田,摧毁房屋,产生风沙,严重损害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焦埃良告诉记者,巴彦淖尔市多年来开展荒漠防治活动,逐步实现了从“打沙”到“用沙发展”的转变。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市依托“三北”工程,迎难而上,采用乔灌草相结合、多部门管理、多产业融合的建设模式,在乌兰布沙漠东端启动了风沙锚带建设项目。复活节建有防风挡沙区在乌兰比沙漠的尽头。新华社 李云平 摄 此次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建设路线由北向南延伸,涵盖磴口县境内150公里、杭锦后旗45公里、五里后旗5公里。这三个地点正在共同努力组建一个联合治理单位。在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采用固沙植树技术,发育花枝、沙瓜大嫂等根系,种植抗逆树种,接种梭梭眼角,实现生态治理与沙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我们在丘陵散布的盐碱低地种植柽柳、胡颓子等耐寒、耐盐碱树种,将新能源开发与荒漠化防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防沙治沙”的有机结合。项目建设过程中,巴彦淖尔市秉承全民防沙理念,实施“就业帮扶”,雇佣周边群众参与固沙、植树、灌溉管理和项目维护。2024年,杭锦后旗将雇佣500多人参与防沙工程,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同时 届时,经济林的管理运营将外包给周边居民,优先考虑脱贫户和边缘化户,让群众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巴彦淖尔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陈海义表示,乌兰布和沙漠地处黄河“拐弯处”,是西北地区防灾治灾的重要区域。 c 的一部分国家,存在严重的生态管理问题。继续推进“三北”工程,不断创新乌兰布沙漠管理方式。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运筹沙区、沙源区、通道区等上下风口,打造新的绿色沙海。(记者李云平、赵泽慧)
(编辑:项小斌)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