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一座城市寻找博物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在创新展览内容,提供更多活动并延长开放时间,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自1905年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建成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业已经存在了120年。时间给博物馆带来了什么?历史的积淀,文明的见证。博物馆是如何“进化”的?滋养大众的“第二课堂”、融入日常生活的“博物馆+”……让我们以拥有120年历史的美术馆为例,看看博物馆产业日本的艺术产业如何进入历史最好的时代并加速成长,“博物馆之城”,博物馆与城市的融合,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知识产权。 ——编辑 120年历史的博物馆“重回青春”——走进博物馆,开启“第二堂课” 本刊记者姚学清走进江苏南通博物馆。在“江海古韵”展厅,参观者在中心巨大的“煮海成盐”展区聆听现场生动的讲解。 “这些文物叫‘铁板’,是古代炒盐的工具……”博物馆“小解说员”高中生荣玉正详细讲解了古代炒盐的过程。科研经历让容宇爱上了文学艺术,随后他报名参加培训,成为一名志愿解说员。 “游学活动和‘小主人’培训是南通博物院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博物馆与花园一体化”的概念。 “它们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让博物馆成为培育公众的‘第二课堂’。”南通博物院党总支书记、主任杜雅尔表示,博物馆一直坚持室内展览与室外实践相结合,让更多人获得文化滋养。120年前,教育家、商人张謇创造了“小徐科学,一种学习的方式”。 南通博物院以“立为一所学校”为目标,体现了我国博物馆的初心:将中国园林与现代博物馆理念融为一体,实现“博园合一”。南通博物院是中国人民创办的第一家公立博物馆,传承与创新并重。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财产保护单位。 2008年,它入选首批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2021年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民族的强大在于自治,自治的基础在于工业教育……”走进展厅,观众沉浸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中,突然“闯入”历史剧《让我们穿越时空相见》的演出中。师生们与张謇先生进行了一场“时空对话”,让观众了解了家国情怀,感受到了心灵的穿透。南通博物院社会福利部社会教育中心主任周岩介绍,剧中32个角色均由年轻人扮演。在排练和演出中,大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该剧已演出50多次两年来,每场演出都吸引了线上线下超过万人次的观众。经过多年的辉煌,南通博物馆已成为一座民间艺术博物馆。人们喜欢第二教室和文化公园。目前,南通博物馆藏有文物约5万件、植物近500种。 2024年,博物馆将迎来超过125万人次参观。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社会教育活动,设计表现形式,举办了“园中自然标本展”、“昆虫内部”等科普活动,让你在游园中了解“植物的名字”。他还贯彻落实“张謇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通过“专题参观”、“探寻江海文明源流”等调研活动,为青少年搭建“第二课堂”。 “小小讲解员”等实践和培训活动推出“小小科学传播者”,播撒传播科学、关爱人类的种子。孩子们心中的祖国。打造世界级文化知识产权:“把敦煌文化带回家” 记者:赵帅杰 国庆中秋假期,甘肃敦煌博物馆里人头攒动。一块砖上刻着丝绸之路标志的胡镇骑骆驼、北梁石塔的演变……丰富的文物展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博物馆里,你可以看到文物、感受历史,在博物馆外也可以感受和了解敦煌文化。描绘了三只相同耳朵的兔子的丝巾和带有抽屉图案的袋子吸引了游客。来自天津的游客张先生说:“我发现敦煌很耐磨,而且很时尚。”文化财产之美博物馆藏品已成为文化知识产权,丰富了文化产业,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上午9点,位于博物馆附近的敦煌印章办公室开门迎客,迎来了众多游客。印章区,敦煌元素的印章精心排列,游客们排队在集邮册上盖上精美的图案。 “传统拓印相对单调,所以我们安装了滑轮、彩沙瓶、铜铃等音效,让印章更加真实。”据90后设计师姚彦北介绍,团队从800多幅敦煌壁画、彩雕中精选元素,设计了飞天、瑞居、建筑三个系列300多枚印章。 “年轻人不再只是‘来这里’,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把敦煌文化带回家乡’,”张说。手工刺绣、冰箱贴等各类文创产品让人眼花缭乱。敦煌出版社去年9月开始试运营的敦煌知识产权登记局是游客体验敦煌文化知识产权的登记点。 2016年,敦煌文旅集团成立专业团队,推动敦煌文化知识产权发展,从实体产品到沉浸式空间,始终在开放方式上进行创新。近年来,敦煌市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了《又见敦煌》《赏敦煌》等演艺剧目,拓展文化知识产权新形式。 “博物馆不应该‘冷’,我们正在探索利用知识产权来传达文物的历史内涵。”敦煌博物馆馆长史明秀说。他说这种情况仍在发生。史明修说:“保护敦煌文化,必须把文物蕴含的文化意义传播给公众,让更多的年轻人真正爱上敦煌文化。”敦煌文化知识产权影响力不断增强。敦煌博物馆与知名品牌开展跨界联名,联合制作综艺节目和内容,让敦煌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绽放光芒。数字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文化“打破围墙”。今年5月,第四届文明交流大会在敦煌召开。在互学对话中,来自塔吉克斯坦的交换生米娜体验了“寻找敦煌”项目,对文物的细节印象深刻。 “太棒了。当我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看壁画时,我就能清楚地看到它们。”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推出了敦煌数字开放资料库、“寻找敦煌——敦煌数字沉浸展”等数字项目,多语言版本满足审美、研究和文化需求。eds.n 和世界各地的巡回观众。如今,敦煌抽屉画《敦煌诗巾》深受外国游客喜爱,《丝绸之路瑰宝》、《文明交响曲》、巴黎敦煌石窟特展备受关注,以莫高窟壁画为背景的舞剧《丝绸之路之花》 已经实现。敦煌的文化知识产权正以各种方式吸引着外国粉丝。他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增强敦煌文化知识产权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要深挖文化核心,更要搭建全球对话平台。”敦煌研究院文化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琼芳表示,未来,D文化敦煌的各种魅力将以更加立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 “博物馆之城”的扩建 – I在太原,你总能找到博物馆。本报记者付明丽 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06个,每5.1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山西省太原市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城”。截至9月30日,太原市文物办属下文化馆今年累计接待游客1024.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5%。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太原文化博物院共接待游客91.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9%。 太原历史悠久。去年开馆的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成为很多人了解太原的“第一站”。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是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文物静静地讲述着太原的故事。唐代壁画中居然有“剪刀手”!在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唐代郭兴墓网红壁画。壁画上的人物伸出两根手指说“再见”,吸引了许多围观者。 “这个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浓郁的考古气息。”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馆长赵涛表示,博物馆将把发掘现场“搬”进展厅,定期开展考古主题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今年夏天,邀请了12位专家进行独立讲解,以提高公众对考古吸引力的认识。如何立足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提高文化博物馆的吸引力?科技手段让博物馆更加智慧。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利用3D打印、电子显示屏将文物立体化,还采用沉浸式剧场、全息成像等技术o 将文化景点直接呈现给公众。天龙山石窟始建于东魏时期,是中国古代岩画艺术的宝库。 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最优秀的文物大部分流失海外。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历时6年时间,收集国外30余家博物馆100余尊丢失天龙山造像的3D数据,完成了11个主要石窟的数字化修复,实现了大部分国外丢失造像的数字归还。该馆推出的“美丽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修复展”已三度出国,向世界传递天龙山石窟艺术的辉煌。韩国。如何扩大“博物馆城”的容量?太原市实施准博物馆发展规划,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博物馆建设,打造65个准博物馆。太原市纪念馆展出二八港自行车、肥皂盒等2000余件展品,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变化。 “博物馆的所有展品都是市民捐赠的,而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太原市记忆博物馆馆长黄山说。太原市城市记忆博物馆是太原市第一座博物馆,是1997年建立的博物馆之一。近年来,太原着力建设“小而精”、“小而美”的贴近群众的美术馆。这些博物馆遍布城市街道、城镇、校园和风景名胜区。在太原散步,随时可能会遇到博物馆。目前,太原市正在逐步构建以国立博物馆为主体、工业博物馆为核心、非国立博物馆为辅助、分馆为辅助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提高数量博物馆的质量和质量离不开政治的支持。 《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山西省新时代支持文化财产高质量发展办法》相继出台,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注入更大动力。太原市党组书记、文物办主任刘玉伟表示,下一步要把太原阜城市、门太原县等地区直线连接、形成集群,形成高品质的博物馆集群,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