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警方捣毁非法捕捞沙虫事件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新网北海11月4日电 (孙鑫)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海警局4日发布消息称,近期发现北海部分地区深夜非法捕捞沙虫的情况。犯罪嫌疑人在禁渔区使用违禁渔具,2小时捕获沙虫约110公斤,导致渔区内泥滩平均塌陷约50厘米。该事件是广西近年来首例非法捕捞事件,以沙虫为主要目标,渔具严禁。目前涉案船长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事发当天晚上11点左右,在事发地附近工作的珍珠养殖场员工陈某红色,突然听到机械的轰鸣声。他打开手电筒,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他看到一艘长约20米的铁制渔船,用重型铁耙驱动的水泵在海滩上来回拖行。许多底栖生物,如沙虫和贝类,不断从滚滚的泥浆中出现。根据经验,陈某意识到这是非法捕鱼,于是悄悄向警方报案。接到报警后,北海海岸警卫队办公室立即派出警力前往犯罪现场。次日零时三十五分,这艘非法渔船被扣押。现场发现了约110公斤绦虫、约20公斤白螺和约4公斤黑螺。警方查获了一套非法渔具和一艘名字不详的船只。可见,目前新鲜沙虫的市场均价已接近100元(人民币,下同)每恶意。在这起案件中,犯罪分子使用了重型机械两个小时捕获沙虫约110公斤,成本可达1万多元。 “绦虫是滩涂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它们的洞穴使沉积物固化,促进有机物循环。一旦过度捕捞,就会对滩涂生态系统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北海海岸警卫局执法人员丁杰说。据海岸警卫队执法人员调查和后续走访,仅珍珠养殖场附近约400英亩的泥滩因非法捕捞沙虫而遭到严重破坏。海岸平均塌陷约50厘米。这里是海底蛹、沙蟹、贝类等幼苗的栖息地。这不仅对生物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也给平时出海的人们带来了溺水的风险。近年来,随着“抓海”活动的火爆,生活在海岸的蠕虫逐渐进化成海上捕捞的“彩蛋”。一些带游客出海的经营者、导游等人员抱着“错误心态”,使用高压水枪等非法设备,以提高出海效率。然而,合法和非法捕捞活动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任何使用聚集海洋生态系统的设备或方法的捕捞活动都有可能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掠夺性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条规定,违反海洋资源保护法,在禁止渔场、渔季捕鱼或者使用禁止使用的工具、方法进行捕捞,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相关通知l 商务部列出了13种全面禁止使用的渔具,并明确了禁止范围。广西壮族自治区海警呼吁公众自觉遵守渔业法律法规,使用合法渔具进行捕捞,共同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 (或更多)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